論信息化建設的哲學 (作者:湯海京)
時間:2005/1/11
2003年的夏天,北京正在經歷SARS的煎熬,由于與一名非典患者的家屬(我的同事)有過“親密”接觸,我也被通知在家辦公14天。在這14天里,我從平日里繁重的部門管理和研發管理中解脫了出來,在一種平和的心態下,靜靜地坐在清華校園里、荷塘月色旁,回憶著2年多來聯想集團信息化建設的工作經歷,讀著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導言》,邊想邊寫,才有了下面的這些文字……
自述我是一名來自國內大型IT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做軟件研發出身,本科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是地地道道的理工科出身。雖然從小喜愛歷史和文學,在工作中也經常嘗試站在哲學的高度去思考問題,但一直迫于自己的理論底子太薄,每到關鍵時刻,總感力不從心,于是乎也犯過一些類似于杜林先生的“高超的胡說”的毛病,只是不如人家手段高明罷了。
自從聽了清華大學劉元亮老師主講的“自然辯證法”一門進修課,自己感覺充實了不少,而且這種充實不是簡單的橫向知識的堆積,而是縱向知識的一種拓展,或者說是一種心靈版圖的擴張,使得我有了一種“上了一個檔次”的感覺,同時,對我以前掌握的一些知識和經歷過的事情也有了重新的認識。
不知不覺間,自己在聯想參與信息化建設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按照我以往的慣例,都是要寫一本書或者一大堆文章來紀念一下自己的這段經歷,就像過去出版的那些專著和文章一樣。但從新年伊始到現在,我居然拿出任何像樣的作品,究其原因不過有兩個:一個是管理工作的繁重和壓力使得自己沒有時間和心情來寫作;另外一個就是隨著工作范圍的擴大和職位的提升,自己的理論基礎也還需要提高。14天的自家辦公,恰恰滿足了這兩個條件,使得自己有時間、也有心情去閱讀一些理論著作,思考一些問題。
最后提一句,我不是哲學專業的畢業生,更不是什么作家,雖然是搞IT管理的,但也算不上經驗豐富,在這里談論哲學顯然有些點班門弄斧的嫌疑,不過寫的都是一些真情實感罷了。如果有什么問題,歡迎大家指正,也歡迎大家跟我聯系:tangdaxia@vip.sina.com .
上篇:信息化建設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談起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經歷,自己還是有許許多多故事可以講給大家聽的,但我還是想先闡述一下我對信息化哲學的觀點以及分析問題的方法,再結合這些故事進行分析。
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去審視一個事物,那么就應該本著“跳出畫外看畫”的原則去把握它,真正的分析方法應該是從整體上去把握它,絕對不能孤立、靜止和片面,絕對不能是形而上學的。
分析信息化建設也是一樣,首先,你應該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清楚信息化建設中的“元素”都有什么:比如從人的角度劃分有業務方、實施方和監理方等等,從流程的角度劃分有立項、需求、方案、設計、開發、測試、上線、運維等等。然后,你一定要本著全面的、聯系的和運動的基本原則,來對這些元素進行分析,再結合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得出一套整體的信息化規劃藍圖來。
如果你僅僅從某一個項目或是系統本身、站在自己團隊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的信息化建設的哲學應該是把盡量多的項目、系統以及客戶需求等“元素”結合起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分析,得出一個整體的、最優化的結果。這就是我們聯想集團信息化的那條基本原則“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也就是說,我們所倡導的信息化建設的哲學就是“全面的、聯系的和運動的”去看待事物,堅決杜絕“片面的、孤立的和靜止的”分析方法。
上邊談到的其實是信息化建設的哲學思想,可能有些過于簡單和抽象,其實把它具體化,那就是一些做事情的原則和方法。其實只要你和你所領導的團隊,看問題和做事情都時刻想到應該遵循上邊的這些哲學思想,那么你和你的團隊將會有一個非常光明的未來,哲學的魅力也許就在于此吧!
我們是作為信息化建設實施方的軟件設計中心信息化研發團隊,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和業務客戶以及監理單位打交道,如果我們只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站在聯想集團信息化這個戰略的高度上去思考的話,那么一切的一切都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我和我的團隊一直在力求遵循這個大的原則,從每一個項目經理做起,讓大家都能夠有一個更高的站位,而不是去計較某個項目組多做一點還是少做一點。其實就這樣做過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發現,遵循了這個原則的人,恰恰就是這個原則的最大受益者,你會因為當時多付出了十幾個人天的工作量而受到客戶的高度贊賞,還有的時候,多出來的工作量會為其他項目節省更多的工作量,即我們團隊內時常提到的一句笑談“好人好報”。
再談談作項目的流程和規范,其實在2年多的信息化建設中,我們積累了大量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流程和規范,而每一條規范的制定,都遵循了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哲學思想,即“全面的、聯系的和運動的”信息化建設的哲學,并且圍繞著“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大原則來開展具體的工作。
比如立項階段,公司就是在全面的思考問題,站在集團信息化的高度去看哪些項目應該批準,哪些項目不應該批準,什么時候做什么項目,投入多少、產出多少等等。
做需求分析的時候,我們除了軟件工程中那些基本的條條框框之外,還加入了上邊所提到的那些哲學思想。比如你在做需求分析的時候,要時刻想到之前之后的東西(之前當然就是立項審批階段,之后就是方案設計階段),絕對不要孤立的去進行需求分析。和用戶討論需求的時候,你一定要力爭去把握客戶的核心需求,即我們團隊經常說的“用戶到底要什么,最關心的是什么”等等,這就是說要和需求分析之前的立項審批關聯起來,看看當初審批通過這個項目到底是因為什么,做這個項目的核心目的又是什么。
與之后的方案聯系起來的原則就是,我們每個做需求分析的人員都要時刻想到要為后邊做方案打好基礎,也就是說我們不但要全面的去理解用戶的需求,更要將其轉化為所謂的“需求規格”,即我們常說的“技術人員能夠看懂的東西”。其實,需求分析是做項目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就好比是一座橋梁,溝通了業務客戶和IT人員,而所謂橋梁的真正含義不就是要聯系的看問題嗎?
再比如做方案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需求規格,那樣我們就只能祈求需求不要發生變化,因為一旦需求變更,就會導致大量的開發返工,所以說靜止的方案絕對不是一個好方案。我們應該遵循一個大的原則,那就是盡量考慮將來都會發生哪些事情,即遵循“架構設計可擴展”的原則,為許許多多將來可能的發生變化的需求或是新技術預留出接口來。
當然,這種方案設計的思路會大大增加設計的難度和開發的工作量,但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應該從整個集團信息化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與時俱進,即我們經常說的“用戶的需求總是在變化,做方案應該多為用戶考慮,盡量降低需求變更對方案的沖擊”。絕對不能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用戶的需求。
總之,從立項審批、需求分析和方案設計到詳細設計、代碼開發以及運營維護,我們都力求遵循用“全面的、聯系的和運動的”信息化建設的哲學去思考問題,本著“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法來做項目。
2年多來經歷了大大小小近百個項目,從5大核心系統的建設到優化,從不懂得信息化到了解信息化、理解信息化和把握信息化,我們逐步形成了一套做項目的方法,現在又將其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為的都是能夠給自己一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原則,也為我們團隊整理出一套做項目的方法論,讓大家都能夠在一個基礎上合作,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其實我們學習和應用哲學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嗎?
下篇:企業關聯應用與EAI是信息化建設哲學的實踐者俗話說,“話好說,事難辦”。這話一點不錯,上篇中闡述的都是一些觀點和方法,以及我的團隊是如何運用它們來解決具體問題的。但是,這些思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2年多來從實踐中逐步摸索和認識到的。因此,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前期建設的一些系統和項目隨著建設者能力和意識的提高以及IT技術的進步,顯得落后了。同時,現在面臨的各種各樣的計算機技術和五花八門的信息化系統真實層出不窮,作為建設者,我們應該如何把這些新老系統進行整合,讓它們能夠聯系起來,發揮一個整體效應呢?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聯想集團的“企業關聯應用戰略”以及我們的EAI思想和LegendWay(傳奇之路)解決方案。
企業關聯應用是關聯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想集團在LegendWorld上提出的一套技術思想。其核心與上篇中闡述的信息化哲學的思想不謀而合,都是一個“全面的、聯系的和運動的”哲學思想的產物。而企業關聯應用的核心其實就是EAI(企業應用集成)。
所謂的EAI,翻譯過來就是企業應用集成,是將公司內各種信息化資源進行一個有機的整合,使得它們能夠像一個整體一樣地去工作。顧名思義,EAI正是信息化哲學的實踐者,也是企業關聯應用的核心,他充分體現了我們應該“全面的、聯系的和運動的”去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哲學思想,把一幅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企業信息化建設藍圖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大約在2002財年初,我們提出了一套適合聯想信息化建設自身發展的《聯想集團EAI方案》,并給公司的首席信息官王曉巖進行了匯報,也得到了她的指導和充分的認可,后來還在她的關心和幫助下開展了公司的“EAI論證項目”。
聰明的CIO們都明白,隨著信息化建設向多元化和縱深化發展,公司內部必然會形成許許多多個信息化“孤島”,而每個孤島的正常運轉都在支撐著公司的某個“業務單元”。但是如果公司要開展一項大一點的業務,必然會涉及到2個或2個以上的業務系統,因此,溝通這些“孤島”,使他們形成一個整體,便成為了信息化建設的必然趨勢。
比如我們在2001年到2003年中曾經做過的聯想集團供應鏈管理(SCM)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公司已經有了一套ERP系統,要上一套SCM系統,而要完成CTO(按單定制)或是排產等等業務需求,就必須要將兩大核心系統進行整合,否則兩大系統是孤立的,無法發揮協同的效應。所以我們及時引入了EAI思想并且提出了LegendWay(傳奇之路)的解決方案,不但滿足了當時公司信息化建設的需要,還為將來的信息化建設樹立了一個榜樣。
任何的思想和方法都需要有一個實踐者,信息化建設的哲學也是一樣,作為它的實踐者,EAI當之無愧。EAI思想和LegendWay解決方案的推出,其實是為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一個基礎平臺,讓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信息化系統能夠整合在一起,用一個聲音說話,并且為信息化建設應該如何遵循信息化建設的哲學提供了一套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標準。
后記寫了許多東西,覺得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話,我們應該提倡用“全面的、聯系的和運動的”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反對用“孤立的、片面的和靜止的”眼光看問題。做信息化是這樣,作人更是如此!
其實寫這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自己2年多來做信息化建設的這段經歷一個完整的總結和歸納,盡量從理論上做一些升華。當然,也是希望能夠給我的團隊一個指導,讓大家都能夠認識到信息化建設的實質是什么。
最后,也希望能夠給所有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一個參考,希望大家能夠堅持一點,那就是“從世界的本身去認識世界”……
2003年5月17日 于清華園
附錄:《自然辯證法導言》讀書筆記
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導言》(以下簡稱《導言》)是每個學習“自然辯證法”這門基礎課的學生必讀的理論著作,我當然也不會例外。說來慚愧,我是讀了多邊《導言》才大致明白了恩格斯在說些什么,而且還作了讀書筆記和許多標記,借助這些輔助性的文字和符號,才得出了下面的這些文字……
初讀《導言》,給我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不清楚是譯著的原因還是自己的知識貧乏,好多地方多看不懂,很多典故沒聽說過,閱讀起來相當費勁。后來,我把文章中提到的自己不明白的典故逐個在網上進行了查找和學習,并在書本上作了注釋;然后,還在每段的旁邊寫下了自己歸納的恩格斯的觀點以及我的一些感想。這樣的多次閱讀,使得我大概對《導言》中所闡述的思想觀點有了一個輪廓性的認識。
下邊我先將自己整理過的讀書筆記奉獻給大家:
在《導言》的開篇,恩格斯開門見山地說明了他所要論述的對象是自然科學,而且自然科學已經達到了科學的、系統的和全面的發展。它開始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或者是五百年代)并且為十八世紀的唯物主義作了準備。這次偉大的變革還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巨人,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成為分工的奴隸,而是完全的處于時代運動中,在實際的斗爭中生活著,這為他們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理論提供了實踐的基礎。
自然科學同這些巨人有著相似的處境,它也是在普遍的革命中發展著,而且它本身就是徹底革命的,它還得為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力而斗爭。那個時候,自然科學的主要工作就是掌握手邊現有的材料,因此,占首要地位的必然就是最最基礎的自然科學。
但是,這個時代的自然科學卻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總的觀點,那就是自然界絕對不變的觀點。這不得不讓人感到困惑,從開始時候就那樣革命的自然科學,突然間卻站在了一個徹頭徹尾保守的自然界面前。究其根源,是因為當時的自然科學還深深地禁錮在神學之中;因此,雖然十八世紀上半葉的自然科學在知識上和材料整理上雖然高于古希臘,但它在理論地掌握這些材料和一般的自然觀上卻遠遠落后于古希臘。而當時最高的哲學榮譽,恩格斯把它給了法國的唯物主義者-斯賓諾莎,他的著名成就就是堅持從世界本身說明世界,而把細節方面的證明留給未來的自然科學。
哲學家康德首先站出來,反對了“自然界永恒不變”這種錯誤的自然觀,認為自然界不是存在的,而是生成著并消逝著的。他的觀點隨后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證明。賴爾的理論引入地質學;邁爾和焦耳證明了從熱到機械力和從機械力到熱的轉化;道爾頓的化學定律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等自然科學的不同部門的科學進步共同推動形成了一個新的自然觀,那就是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的。
正如恩格斯在原著中寫到的“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的形象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意大利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藝術繁榮,這種藝術繁榮好象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達到了?!蔽覀儾坏貌怀姓J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創立的哲學思想是偉大的,他們的哲學思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值得后人學習的。
人也要遵循這個自然規律,也就是說,人也是由分化產生的,有了人,我們就有了歷史。物質運動是永恒的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物質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暫時的,而且除了永恒變化和運動的物質以及這一物質運動的變化規律外,再沒有什么永恒的東西了。(完)
作者簡介
湯海京,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目前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攻讀在職碩士,曾任聯想集團政府與公共服務事業部技術總監、聯想軟件信息化服務總監等職務,是聯想集團電子政務業務的技術領軍人物,以及聯想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
湯海京自幼在清華園里長大,在聯想集團工作了近5年,有多年高層管理經驗。熟悉軟件行業,制造行業以及政務行業的信息化市場,有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他出身于計算機世家,從5歲開始接觸電腦,7歲開始編程,有深厚的軟、硬件及網絡技術功底。加盟大型IT企業至今,領導過100人的企業團隊,完成了多個大型企業和國家部委以及奧組委的信息系統咨詢規劃項目,主持了十幾個超過100萬的大型IT實施項目。精通大型項目管理和主流技術架構,并有多年的子商管理和渠道管理經驗。
2002年作為聯想集團應屆生的形象代言人,參加了“聯想2002校園招聘”,在許多城市進行了專場報告會;后一直作為集團人力資源部講師,主講了多門管理課程,如“新任經理績效階梯”,“企業大型項目管理”等。
他在聯想工作期間,先后榮獲集團獎勵15次,其中在2003年還榮獲了聯想集團個人最高獎—“聯想五十杰”。他擁有國家發明專利6項,國際發明專利1項。他還經常在國內主流媒體上撰寫文章,先后發表文章數十篇,如:《走出“聯想”》、《IT服務、以人為本》,《親歷聯想信息化》,《大型企業信息化項目管理》、《論信息化建設中的哲學》等文章。2001年,他出版了個人的第一本專著,《Linux服務器配置與管理大全》。
他一直從事IT行業的管理、技術工作,真誠希望與同行交流:tangdaxia@vip.sina.com
下一篇:暫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