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鐵路:信息化助推管理現代化
時間:2005/2/28
哈密鐵路分局把信息技術引入運輸生產、安全控制、經營管理等各個領域,促進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開發管理信息系統,搭建企業管理基礎平臺
1、搭建數字化網絡平臺.建成了以分局為中心,覆蓋八個主要運輸生產站段,28個沿線小站的網絡布局。建成以分局生產指揮部門為中心覆蓋運營全線的網絡運輸指揮系統,使整個分局各類信息資源得到快速和充分的應用。
2、構建信息系統平臺.逐步建成符合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統。主要包括:調度管理、車務管理、機車運用管理、機車車輛檢修作業流程控制、運輸經營統計分析、全成本核算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安全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系統。實現對辦公管理、運輸指揮、生產組織、經營決策、物流管理、財務核算統計等管理過程的優化重組。
3、建立閉環管理平臺。開發《分局閉環管理系統》,一是實現工作任務布置的上傳下達、任務完成信息反饋的網絡傳輸和工作完成情況的自動考核。二是對各項工作任務內容、完成進度進行查詢。三是對各部門工作績效情況進行跟蹤。四是實現對各部門、單位工作計劃的網上批復、下達。
二、運用信息技術,優化生產管理流程
1、優化生產組織流程。借鑒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精益生產的思想,對生產管理過程進行優化和重設,對關鍵作業時間、標準、工序進行計算機自動化卡控,確保了整個生產作業過程高效運轉。
2、優化調度指揮流程。分局對行車調度人員工作內容、車流組織、調配、施工計劃等流程進行改造、優化,制定了《行車組織流程手冊》,有效地解決了結合部管理責任不清、組織不精細、點上運力不足、車流不均衡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差帶來的各種弊端。
3、重置生產管理機構。將調度分析室、18點統計、統計室三個部門通過人員優化、職能劃分、界定,整合成為運輸經營分析室,定期對運輸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綜合評估和預測,用數學模型統計分析數據,實現對運輸生產經營的輔助決策。
4、強化技術改進。對TMIS、DMIS系統進行二次開發,為生產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撐持和信息數據。制定信息流轉模型。通過完善數據信息的傳遞辦法,對130多個關鍵信息的采集、錄入、傳遞時機和流向做出明確規定,保證了生產指揮信息應用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三、運用信息手段,強化安全管理可控度
1、自動監控作業過程。作業動態信息及時、準確錄入計算機,克服以往安全信息數據收集難度大、不全面,分析不準等問題,并實現對關鍵安全信息的檢索、統計、分析、預警和作業過程監控、自動化評價,提高了安全可控度。
2、實施信息分類管理。以日、周、月為期限,對安全信息數據根據問題、部門、違標類型、時間等要素分類、統計、匯總,形成安全運行分析報告,提高了安全分析效率和預測、預控功能。
3、細化關鍵問題控制。對安全管理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進行分析,查找產生問題的原因,落實責任考核。通過量化對比問題點和問題發生比率用柱狀圖、排列圖等予以顯示,提高了問題整改的有效性。
四、運用網絡功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1、管理任務布置反饋更趨簡便。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模擬各項管理行為和流程,使決策層通過管理信息系統設置功能就可進行各項生產、管理工作的布置,執行層、監督層也可通過系統提示簽收、反饋任務,管理系統根據任務模板的數據,自動進行流程卡控和績效統計,實現了點對點的直接傳輸,增強了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工作過程實現自動化考評。計算機管理對工作評價更加公平、公正、準確,避免了“人情管理”對管理人員評價尺度的影響。在具體實踐中將每一項管理工作細分若干評價項點、制定相應標準和獎罰分值,由計算機對作業全過程跟蹤記錄、自動評分、排序、考核,提高了管理評價、考核的有效性,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實現了由人控向機控的轉變。
3、管理工作的時效性得到增強。傳統管理模式中,工作的反饋時間難以得到有效保證,人為延緩了管理周期,有時甚至使管理行為失去了效應,管理系統的定時復命功能,對及時、有效地落實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務產生了監控、督導作用。
4、管理目標與計劃的一致性得到增強。管理層根據單位目標的實際完成情況或企業目標需要,對目標進行進一步地分解、細化,并下達給執行層,保證了管理的延續性,同時通過過程監控,糾正偏差,達到管理目標與計劃的吻合。
5、管理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運用計算機進行管理,剔除了管理無效成分,避免了多頭管理、重復管理和無序管理給企業整體管理帶來的資源浪費。
6、規范了管理秩序。企業重點工作的要求、措施、步驟和目標通過計算機系統實現橫向管理向縱向管理的移動。信息化管理使現場信息到管理決策層的時間大大縮短,提高了決策層對現場情況的全面準確把握,使決策工作的準確性、科學性增強,企業整體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五、運用信息管理,提高企業經營效益
1、精干了機構編制。通過組織結構、生產流程的優化,整編、精簡了重復、交叉的崗位。管理工作機控化和作業自動化減少了管理、作業人員。
2、提升了工作效益。通過實行運輸精益生產制,運用計算機卡控關鍵環節,解決了人力、時間、資源、成本浪費,擴大了生產內涵、提高了經營效益。 3、規范了基礎管理。運用計算機運輸清算收入和運輸大項支出統計分析模型,提高了分局運輸成本的可控度,促進了了財務全面預算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
一、開發管理信息系統,搭建企業管理基礎平臺
1、搭建數字化網絡平臺.建成了以分局為中心,覆蓋八個主要運輸生產站段,28個沿線小站的網絡布局。建成以分局生產指揮部門為中心覆蓋運營全線的網絡運輸指揮系統,使整個分局各類信息資源得到快速和充分的應用。
2、構建信息系統平臺.逐步建成符合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統。主要包括:調度管理、車務管理、機車運用管理、機車車輛檢修作業流程控制、運輸經營統計分析、全成本核算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安全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系統。實現對辦公管理、運輸指揮、生產組織、經營決策、物流管理、財務核算統計等管理過程的優化重組。
3、建立閉環管理平臺。開發《分局閉環管理系統》,一是實現工作任務布置的上傳下達、任務完成信息反饋的網絡傳輸和工作完成情況的自動考核。二是對各項工作任務內容、完成進度進行查詢。三是對各部門工作績效情況進行跟蹤。四是實現對各部門、單位工作計劃的網上批復、下達。
二、運用信息技術,優化生產管理流程
1、優化生產組織流程。借鑒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精益生產的思想,對生產管理過程進行優化和重設,對關鍵作業時間、標準、工序進行計算機自動化卡控,確保了整個生產作業過程高效運轉。
2、優化調度指揮流程。分局對行車調度人員工作內容、車流組織、調配、施工計劃等流程進行改造、優化,制定了《行車組織流程手冊》,有效地解決了結合部管理責任不清、組織不精細、點上運力不足、車流不均衡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差帶來的各種弊端。
3、重置生產管理機構。將調度分析室、18點統計、統計室三個部門通過人員優化、職能劃分、界定,整合成為運輸經營分析室,定期對運輸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綜合評估和預測,用數學模型統計分析數據,實現對運輸生產經營的輔助決策。
4、強化技術改進。對TMIS、DMIS系統進行二次開發,為生產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撐持和信息數據。制定信息流轉模型。通過完善數據信息的傳遞辦法,對130多個關鍵信息的采集、錄入、傳遞時機和流向做出明確規定,保證了生產指揮信息應用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三、運用信息手段,強化安全管理可控度
1、自動監控作業過程。作業動態信息及時、準確錄入計算機,克服以往安全信息數據收集難度大、不全面,分析不準等問題,并實現對關鍵安全信息的檢索、統計、分析、預警和作業過程監控、自動化評價,提高了安全可控度。
2、實施信息分類管理。以日、周、月為期限,對安全信息數據根據問題、部門、違標類型、時間等要素分類、統計、匯總,形成安全運行分析報告,提高了安全分析效率和預測、預控功能。
3、細化關鍵問題控制。對安全管理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進行分析,查找產生問題的原因,落實責任考核。通過量化對比問題點和問題發生比率用柱狀圖、排列圖等予以顯示,提高了問題整改的有效性。
四、運用網絡功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1、管理任務布置反饋更趨簡便。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模擬各項管理行為和流程,使決策層通過管理信息系統設置功能就可進行各項生產、管理工作的布置,執行層、監督層也可通過系統提示簽收、反饋任務,管理系統根據任務模板的數據,自動進行流程卡控和績效統計,實現了點對點的直接傳輸,增強了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工作過程實現自動化考評。計算機管理對工作評價更加公平、公正、準確,避免了“人情管理”對管理人員評價尺度的影響。在具體實踐中將每一項管理工作細分若干評價項點、制定相應標準和獎罰分值,由計算機對作業全過程跟蹤記錄、自動評分、排序、考核,提高了管理評價、考核的有效性,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實現了由人控向機控的轉變。
3、管理工作的時效性得到增強。傳統管理模式中,工作的反饋時間難以得到有效保證,人為延緩了管理周期,有時甚至使管理行為失去了效應,管理系統的定時復命功能,對及時、有效地落實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務產生了監控、督導作用。
4、管理目標與計劃的一致性得到增強。管理層根據單位目標的實際完成情況或企業目標需要,對目標進行進一步地分解、細化,并下達給執行層,保證了管理的延續性,同時通過過程監控,糾正偏差,達到管理目標與計劃的吻合。
5、管理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運用計算機進行管理,剔除了管理無效成分,避免了多頭管理、重復管理和無序管理給企業整體管理帶來的資源浪費。
6、規范了管理秩序。企業重點工作的要求、措施、步驟和目標通過計算機系統實現橫向管理向縱向管理的移動。信息化管理使現場信息到管理決策層的時間大大縮短,提高了決策層對現場情況的全面準確把握,使決策工作的準確性、科學性增強,企業整體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五、運用信息管理,提高企業經營效益
1、精干了機構編制。通過組織結構、生產流程的優化,整編、精簡了重復、交叉的崗位。管理工作機控化和作業自動化減少了管理、作業人員。
2、提升了工作效益。通過實行運輸精益生產制,運用計算機卡控關鍵環節,解決了人力、時間、資源、成本浪費,擴大了生產內涵、提高了經營效益。 3、規范了基礎管理。運用計算機運輸清算收入和運輸大項支出統計分析模型,提高了分局運輸成本的可控度,促進了了財務全面預算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
上一篇:暫無信息!
下一篇:暫無信息!
下一篇:暫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