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否上信息化的原因:關鍵要看對手?
時間:2005/3/30
業界一直有“不上信息化是死,上了信息化找死”的戲言,但無可否認的是,近幾年中國企業信息化大潮蔚為壯觀,甚至在經歷了一次信息化的失敗之后,還是有不少企業再次毅然上馬信息化。
“哈藥”的例子就是其中一個,在這一現象背后,是企業并沒有因信息化不順利而拋棄信息化,反而選擇了再次理性回歸。
“是否上信息化并不重要,關鍵是你的對手是否上?!庇糜亚翱偛煤谓浫A認為,信息化仿佛已經成為一根有魔力的鞭子,驅使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真正國際化的管理。
關鍵是對手
“失敗是可以理解的”在3月下旬的全國首屆CIO年會上,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表示,目前中國信息化建設失敗率較高的說法是正常的。
姜奇平認為,現在中國的信息化起點實際比較高,很多企業缺乏信息化基礎的前提,但直接進入到“以流程重組為特點的信息化管理”,“這是對企業的再造,是企業管理方式向扁平化方向進行的徹底變革,是對企業傳統管理體系直至產權體系的傷筋動骨式的徹底改造”,所以出現問題是正常的。
在與到會的諸多CIO的交流中,不少CIO都向記者表示,信息化對企業的巨大作用無可置疑,而且速度非常重要,一旦在信息化建設上落后于對手,往往就會給企業的下一步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爭論是否該上信息化早已過時,關鍵是能否很好地運用這一工具?!彪p匯實業集團的CIO劉小兵告訴記者,雙匯近兩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超過2億元,效果也很明顯,在制造方面,雙匯可以追蹤每批產品原料的詳細來源、制造過程,大大提升了質量。
“信息化幫助雙匯建立了對渠道的管理,這是食品企業的命脈?!比珖畔⒅鞴芎团嘤栔行牡膱绦兄魅蝿⒘φJ為,正是信息化悄悄建立了不少國內企業的領先優勢,提升了競爭門檻。
“關鍵是你的對手是否實施了信息化?!焙谓浫A表示,ERP不是新的東西,在西方已有近20年的歷史,中國企業要走向國際化,管理國際化是必由之路,國內外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已經無形中提高了這個門檻。
理性回歸
事實上,在信息化過程中,企業的生態環境隨著信息化的實施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根據Gartner Group定義,ERP來自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MRP(材料需求過程)和80年代的MRPⅡ(制造業需求計劃)。它提供了一種審視商業的新方式,并且完成了對信息技術的重新利用。與MRP和MRPⅡ相比,ERP具有更大的意義,它使管理的范圍和效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擴展。
一方面,ERP重新優化了企業的管理水平,使得它不僅僅停留在單一的部門層次上。同時,ERP還能夠使企業站在全球視野上,去重新進行組織結構的架構和開展自己的商業活動。
“有三個基礎的商業驅動因素是不會變的。這些基礎的商業驅動因素包括如何不斷拓展自己的新市場、如何保有現在的客戶和改善自己的生產力,這些因素在過去60年驅動商業不斷發展,而在今后60年,這些因素會發揮著同樣的作用,而ERP則是深化這些基礎商業驅動因素的重要工具?!焙谓浫A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原來依賴的商業驅動因素也正在與國際化的市場和制造接軌,ERP為代表的信息化將是必然趨勢。
比如WTO要求國內企業與國際接軌,接軌的第一個課題可能就是系統的接軌,也就是說,國外的廠商或者客戶要求能夠隨時看到訂單的情況、生產的情況以及出貨的狀況。這已經不可能簡單通過電話、傳真、電子郵件來解決,它必須依靠系統地連接,也就是說需要ERP這樣一個非?;A的IT建設,包括從財務到制造再到分銷,到出貨。
“ERP理性回歸的另一個原因是,國際產品并不十分適合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焙谓浫A認為,國產ERP產品跟國際上同類頂級產品相比有不少后發優勢,比如從開發就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最符合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
他表示,以中國目前的市場規模,ERP有絕佳的機會,中國ERP的風潮大概還有五年到八年。如果從市場趨勢來看,大型企業也就是中國300強或者500強將是第一批上ERP的,這波完了之后可能是中國1000強,它們必須要往上提升。
何經華坦承,挑戰也依然存在,比如市場的成熟度,目前國內一般企業的信息化的程度還偏低,基礎比較薄弱,盡管中國的ERP市場很大,但中國ERP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西方國家,因為整體的信息化水平比較高,所以發展速度和成功率都更高。而在中國則要循序漸進,信息化能力比較高的企業動作比較快,信息化稍微欠缺的,動作會慢一點,這樣ERP市場的生命周期會長一點。
下一篇:暫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