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打一場人民戰爭 消除信息化的差距
時間:2005/3/30
東北一家制造型企業流傳著一個笑話:ERP的實施顧問培訓員工如何操作信息系統,他簡單地寒暄幾句后便進入正題:“請大家雙擊桌面上‘我的電腦’?!痹捯魟偮?,教室里就響起一陣手掌拍打電腦顯示器的聲音。原來這些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的員工以為老師是讓他們用手“雙擊”課桌上的電腦。事后,這位實施顧問頗有感觸地說:“沒想到這家企業的員工計算機基礎這么差!”
這位實施顧問遇到的并不是個別現象。實際上,中國企業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實施固化了先進管理經驗的套裝軟件時,其薄弱的信息基礎與系統的要求相去甚遠,這是中國信息化領域的一個基本共識。實踐中,符合信息系統所要求的基礎條件的企業并不多,而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企業又不得不借助信息系統,因此只好“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但在員工素質、管理水平、基礎設施和系統建設等都“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如何“創造條件”、消除差距的確是擺在CIO面前的首要問題。
“群眾戰爭”
信息化能否成功歸根到底是由人——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決定的,如果企業的各級管理者和具體操作員工的信息化素質不到位,即使企業購買了好的信息系統、聘請了高明的實施方也于事無補。所以,信息化的第一步必須在整體上提升企業的信息化基礎,這是實現系統目標的前提和關鍵。
與東北那家制造型企業相似,大部分中國企業的基層員工的信息化素質并不高,其中從未接觸過電腦的員工不乏其人。想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他們的信息化素質,除了大規模培訓沒有其他路徑可循。這也是所有IT系統實施方在制訂實施流程中,無一例外地將培訓排在第一位的理由。形勢決定了這是一場“群眾戰爭”,目標是縮短現實與系統要求之間的距離。當然,要打贏這場戰爭,CIO需要運用一些技巧。
在蘇拿國際集團中國區財務及行政總監顧慶華的主持下,蘇拿信息化項目的第一步就是確立嚴格的培訓制度。他采用了與其他企業不同的培訓方式——雙向培訓模式:除了讓實施顧問給企業員工培訓信息系統知識外,實施顧問也要接受企業員工的培訓,以彌補他們在業務知識上的缺失。顧慶華覺得這種培訓模式“避免了員工被動受訓,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另一方面,也為今后信息系統實施中雙方進行無障礙溝通鋪平了道路?!边@可謂一舉雙得。這看上去簡單的改變,令蘇拿由顧慶華一人推動信息化進程,變成員工全員主動參與。通過這場“群眾戰爭”,蘇拿本身的信息化水平進一步貼近系統的要求,為其以后順利實施信息系統“創造了條件”。
如果說顧慶華所在企業性質決定了員工的素質比較高,“群眾戰爭”主要側重于引導的話,那么對于海爾這樣的傳統型制造企業而言,由于一線員工的信息化素質較弱,它在信息化“群眾戰爭”中,就得采用推動策略。在信息系統上線前,海爾要求員工不能缺席培訓課,如果通不過培訓考試,工作崗位和工資待遇都會受到影響。當培訓結果與基層員工的利益直接掛鉤時,這場“群眾戰爭”的效果格外明顯。當年,海爾一些從未接觸過電腦的員工為了不被企業淘汰,自己購買了電腦,除了在公司上培訓課之外,回家還琢磨計算機知識。
實際上,大部分國內企業在開展信息化“群眾戰爭”時,更多采用的還是海爾式的以“推動”為主的模式,這與企業員工的總體素質分不開。事實表明,通過“群眾戰爭”短期內提升企業的信息化素質,消除與信息系統之間的差距非??尚?。
關鍵環節
二戰末期,掌握了制空權的同盟國為了加快德國軍事力量崩潰的速度,日夜不停地轟炸德國的軍工廠、煉油廠和運輸線,但收效甚微。戰后,盟軍俘虜了希特勒的軍備和戰時生產部部長施佩爾,根據他的交待,盟軍才知道最能影響德國軍備生產的竟然是飛機、坦克和槍炮都用的到的軸承里的滾珠。因此生產不起眼的小鋼珠的滾珠廠才是德國軍事生產體系中最經不起打擊的薄弱環節,而看上去很難修復的煉油廠,經過1周的搶修就能恢復80%的產能。
在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也存在著這樣的關鍵環節,它決定著企業與系統要求之間的差距。這樣的環節在整個信息化全局中可能并不大,也可能不太起眼,但能不能在這個環節上取得突破卻決定著企業能否創造出滿足系統要求的關鍵。
這種情況在流程型企業的信息化過程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鋼鐵行業為例,通常而言,鋼鐵企業的信息化分4個層次展開:一級為基礎自動化系統,這是設備級;二級為過程控制系統,這是生產線級;三級為車間或分廠級的生產制造執行系統;四級才是企業資源計劃管理,即ERP系統。理想的鋼鐵企業信息化實現路徑應當是在前三級系統到位后,才能上ERP系統,從而真正實現數據不落地的全自動化采集和處理,真正發揮出ERP的系統功能。所以,三級系統就成為國內鋼鐵企業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環節。
但除了個別鋼鐵企業外,大部分國內鋼鐵企業都缺乏三級系統,國內第一個采用SAP套裝軟件實現信息化的石家莊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也概莫能外。鋼鐵企業要想上一套三級系統難度很大,它需要逾越幾道坎:實時跟蹤生產線上的物料,采集相關物流數據;跟蹤整個物流,進行科學排產、監控質量;收集產品質量信息。而要開發這樣一套系統,其投資足以讓任何一位鋼鐵企業的老總咋舌,且開發本身所具有的技術難度也非一般技術人員能夠應付,相關人才難覓。由于缺失三級系統,石家莊鋼鐵廠在ERP上線前面臨著兩難選擇:要么放棄ERP系統,投入巨資、假以時日全力以赴開發三級系統,這樣做可能失去利用ERP系統迅速確立市場競爭地位的機會,“市場不等人”;要么在缺乏三級系統的條件下,強行上ERP,但結果是需要數百個人手工輸入數據,系統的效果將難以全部顯現。
事實上,國內有些鋼鐵企業就選擇了第二條道路,但它們的ERP系統上線后,由于不能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傳送,信息系統的效果大打折扣。權衡再三,石鋼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他們和系統實施方惠普公司充分溝通后,雙方最終決定由惠普的實施人員根據石鋼的實際和ERP系統的要求,提出三級數據采集系統的需求,由石鋼自己組織技術人員開發系統,彌補這個系統缺口,從而實現數據的全自動化采集和傳送?!斑@是一個比較能體現國情的路徑,在沒有三級系統的情況下,三級數據采集系統可以實現它的基本功能,從而替代幾百個人來做數據輸入工作,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效率?!敝袊萜誘SG集團制造業咨詢總監謝少毅說。
石鋼對三級數據采集系統的效果也很滿意,在其董事長閻勝科看來,對信息化關鍵環節的彌補實現了“企業以信息化帶動自動化”的目標。當然,石鋼距離建立“從客戶到供應商的完整供應鏈體系構想”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它正在縮小現實與信息化理想之間的差距。
當然,在這個“關鍵戰場”中取得勝利的并不止石鋼一家,采用定制開發手段實施信息化的武鋼,成功開發出三級系統也成為其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石化行業的金陵石化也是自己開發了制造執行系統,從而令ERP的計劃排產模塊真正發揮了作用。這些企業在實施信息化過程中,都準確地抓住了各自的關鍵環節,從而有效地縮小了企業與信息系統的要求,彌合了兩者之間的差距。
“曲線救國”
民營企業老板普遍關心投入產出比,“投一元錢,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生出10元、甚至100元”,因此在民營企業中,信息化少有“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待遇。那么,在企業的信息化環境與IT系統要求相去甚遠的情況下,CIO該如何推進信息化?
對此,在報喜鳥集團多年從事信息化工作的CIO周宏鈞有著自己的技巧。最初,他根本沒有考慮購買套裝軟件,而是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定制開發局部系統。他希望通過“潤物細無聲”的信息化進程,讓企業上上下下通過親身接觸、使用信息系統,切實體會到信息化的好處,自發地增強對信息化的認可度?!斑@樣,隨著企業本身業務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到定制開發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時,再切換到成熟的大型套裝軟件上,就水到渠成了,不會再遇到阻力了?!?0幾年下來,報喜鳥的信息化推進得有聲有色。周宏鈞通過“曲線救國”,實現了其信息化目標。
周宏鈞采取的“曲線救國”策略在有的人眼里難免有“浪費、折騰”之嫌,但如果不這樣做,在企業信息化基礎與系統要求存在著巨大落差的情況下,直接引進套裝管理軟件,最終浪費會更大。在企業信息化環境與IT系統存在著巨大落差的情況下,如果企業強行整體推進信息化,只能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局面。這樣的情況并不是沒出現過。前兩年,杭州一家著名的民營制泵企業的老板下大決心要在企業內全力推進信息化,他引進了國際著名的ERP套裝軟件。無奈是老板心有余,而企業整體力不足。由于沒有采取有效的手段消除企業落后的信息化基礎和系統之間的差距,ERP系統實施到一半就癱瘓了,“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所以,在特定的信息化環境下,“曲線救國”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泉州著名的民營企業恒安集團采用的也是“曲線救國”的策略:先在相當范圍內采用定制開發模式,以一步步地縮短與固化了先進管理模式的套裝軟件之間的差距。
當然,除了上述3種縮小現實與信息化理想之間的差距的策略和差距外,實現信息化理想的方法還有很多,如理念宣傳、嚴格要求實施方、持續改進等都能達到相應的作用。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CIO必須先冷靜地分析企業的信息化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腳踏實地地消除差距,單憑“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式的豪言,企業永遠也實現不了自己的信息化理想。
下一篇:暫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