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建設拉動輕工產業升級
時間:2005/7/25
于我國輕工業而言,企業信息化是一個已有20來年歷史的老話題;而新型工業化則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命題。如何把企業信息化建設與傳統制造業相結合,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工業化發展新路子,是我們推進行業信息化建設所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均屬于長期任務,但又是當前一項非常緊迫的工作,它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問題,而且關系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為我國所帶來的百年一次的發展機遇。把握好這次機遇,對于全國輕工企業更好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施“走出去”戰略,將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企業信息化與輕工業
我國輕工業分為44個行業,如:食品、飲料、造紙、家電、家具、塑料等等,它們的主要特色是出口導向型、就業主導型和三農服務型。根據2004年1~9月的運行分析,輕工行業的工業總產值為26725億元,同比增長27.09%,產銷率累計完成97.55%,出口額達1121.89億美元,接近上年全年的輕工業出口額,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26.95%。通過以上數字可以看出,輕工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發展勢頭迅猛。伴隨著行業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為輕工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梢哉f,按行業流程劃分的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在這里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輕工企業基本上以中小型制造業為主,而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據統計,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整個工業的78%,從業人員占82%,國內生產總值的40%,財政收入的50%,外貿出口的80%來源于制造業。因此,制造業信息化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突破口。許多調查結果顯示,在國際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中,發達國家的產品制造正在大舉向我國轉移,這一趨勢,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但是,在國際制造業產業鏈上,我國目前的制造能力仍處在中、低端水平。為了使我國盡快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迎接世界制造業基地向中國轉移和加入WTO后所面臨的更加激烈的競爭,就必須大力推進制造業的信息化建設,并由此提高制造業生產、設計、管理的整體水平。輕工業在國內制造業地位中比較突出,所以也就自然成為制造業信息化的主戰場之一。
近幾年來,企業界都在強調“競爭優勢”。制造企業通過采用ERP系統,使市場信息迅速傳達到企業,使企業的采購、設計、生產、銷售部門充分溝通,減少中間環節、縮短生產周期,壓縮庫存,節約成本,并且能把消費者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反饋給設計、計劃、生產、采購部門,使企業很快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這就是信息化所創造的運營和管理優勢。曾經有一個新起步的家電企業,原在行業中不占優勢,后來,采用了一個叫做“用速度沖擊規?!睉鹇?,就是通過采用業務流程優化和信息化手段,使資本運作加速流通,比競爭對手快六倍,在短短的幾年內,使企業沖入行業三甲。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較小的投入也能創造出較高的贏利,客觀上也就降低了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治理方面的投資。由此可見,信息化在幫助企業達到 “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同時,還能直接或間接地為國家實現“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等作用。
國內輕工企業信息化工作的起步和其他行業一樣,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經過20年的發展,大部分企業的信息化工作有了初步基礎,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部分企業配備了專業化的信息技術人才,甚至成立了專門的信息化管理部門,并將此項工作納入企業技術改造和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
多數企業在一些生產及業務管理環節配備了計算機設備,還有部分企業建立了內部網,少數大中型企業借助于專用網絡,將本企業的內部網與社會網互聯;
大部分企業在技術和業務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實現了信息化應用,主要是在財務會計和產品設計中應用比較普遍;
多數大中型企業在核心業務部門應用計算機系統管理業務,部分企業開始總體規劃企業信息化方案,有些已經實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但是,從輕工業信息化的整體開展情況看,還普遍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1. 輕工企業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導,各個企業根據自己的理解或其他企業的簡單經驗開展信息化工作,使企業信息化工作的實施成本增高,實際效果降低。
2. 大部分企業缺乏復合型人才,部分企業對信息化工作缺少正確認識,將企業信息化與生產、技術創新和構建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脫節。
3. 輕工企業信息化發展極不平衡,一方面表現在地區發展方面,沿海發達地區和內地不發達地區無論是對信息化工作的認識,還是企業對此項工作的投入及應用程度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表現在各個細分行業的發展方面,少數先進企業從信息化的基礎建設,到整體應用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但大部分企業還停留在單元應用階段。
4. 很多企業不重視信息化的長遠和總體發展規劃,個別企業資金缺口比較嚴重。
以上問題有些屬于老問題,至今還沒能很好的解決,有些屬于新問題,嚴重地制約著企業信息化目標的實現。這里有兩個突出的瓶頸:
第一,企業全員信息化素質問題。目前很多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得到了領導的重視,投入很大,但企業的信息化效果并不明顯,主要是因為員工整體的信息化素質還不夠,限制了信息化應用水平的發揮。何謂員工信息化素質?實質就是復合型人才,他不僅是IT技術人員,企業的生產、銷售、管理人員等也要對信息技術有相當的了解,一大批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形成企業全員整體信息化素質。全員信息化素質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信息化實施過程中通過對全員的持續培訓來不斷提升,據美國企業信息化應用案例統計,80%以上的企業員工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培訓,只有隨著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的強大作用才能真正地、持續地發揮出來。
第二,對企業信息化的認識問題。企業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同的企業有著各自不同的業務特點和突出問題,企業信息化就是要針對這些具體問題,采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加以解決。象海爾、斯達那樣的大企業,攤子大、分布廣、渠道多、流程復雜,適合上全系列信息化系統,而對于大多數的中小型輕工企業而言,不宜完全套用。
企業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同的行業或企業,僅從理論上認識到信息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明確把握利用信息技術能給企業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對于輕工企業,沒有必要靠一股浪潮都盲目地實施ERP,而是要看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構架搭建以后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效益。認識上去了,企業信息化的資金缺口也將直接或間接地得到緩解。
輕工業信息化的近期工作思路
如前所述,輕工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特別是近兩年來,又有大量的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輕工企業在信息化實施中形成典型案例并取得了實際效果。在2004年里,我們分別在北京市和沿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召開了全國輕工企業信息化發展會議。與會企業所表現出的熱情,充分體現了對信息技術需求的迫切愿望。為此,推動輕工業信息化工作的重點,將由表層逐步引向深入,圍繞著推動輕工傳統產業升級做文章,主要工作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 輕工各行業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目前我國輕工業分為44個行業,因此要根據不同行業企業的經營與業務流程特點,逐步完善行業信息化標準建設。這個標準不是技術標準,而是務實的信息化目標。它將從領導、決策、戰略、應用、效益、人力資源、信息安全等多個方面,引導行業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2. 輕工各行業信息化樣板工程建設。在輕工所屬的44個行業中培育和推選一批信息化樣板工程,為其爭取政策與經費支持。協助企業制定信息化戰略、保障機制、流程再造、項目管理、員工培訓等。今年預計挑選4~5個行業做試點,培養出有行業推廣意義的信息化典型。
3. 開展信息化應用交流和先進單位表彰活動,繼續擴大以點帶面的宣傳力度,通過交流,使信息化工作在輕工行業中加速普及和深入。
4. 完善輕工企業信息化協作網建設,進一步推動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
5. 繼續進行全國輕工企業信息化普查工作,在完善第一手材料基礎上,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6. 開展信息化培訓工程,協助企業提升全員信息化素質。
信息化建設要以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為動力,以信息技術應用為先導 對于輕工企業而言,信息化將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強調管理的信息化,還要包括那些促進產品設計、開發、制造以及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相結合的一切信息技術應用。 在這里要重點推廣管控一體化、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計劃(CAPP)、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以及CAD/CAPP/CAM/CAE一體化技術等。 輕工企業的數量約占全國企業總量的1/4,像這樣龐大的工業基礎,在國家信息化建設中自然處于舉足輕重的位置。它不僅關系到輕工業自身的發展,而且還關系到我國下一步的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在這里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一個是要迅速實現結構的升級,同時要迅速完成結構的調整。升級是指產業結構要比較快地向一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行業拓展。調整則側重于推動服務型產業的發展。這些都需要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來完成。
企業信息化與輕工業
我國輕工業分為44個行業,如:食品、飲料、造紙、家電、家具、塑料等等,它們的主要特色是出口導向型、就業主導型和三農服務型。根據2004年1~9月的運行分析,輕工行業的工業總產值為26725億元,同比增長27.09%,產銷率累計完成97.55%,出口額達1121.89億美元,接近上年全年的輕工業出口額,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26.95%。通過以上數字可以看出,輕工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發展勢頭迅猛。伴隨著行業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為輕工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梢哉f,按行業流程劃分的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在這里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輕工企業基本上以中小型制造業為主,而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據統計,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整個工業的78%,從業人員占82%,國內生產總值的40%,財政收入的50%,外貿出口的80%來源于制造業。因此,制造業信息化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突破口。許多調查結果顯示,在國際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中,發達國家的產品制造正在大舉向我國轉移,這一趨勢,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但是,在國際制造業產業鏈上,我國目前的制造能力仍處在中、低端水平。為了使我國盡快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迎接世界制造業基地向中國轉移和加入WTO后所面臨的更加激烈的競爭,就必須大力推進制造業的信息化建設,并由此提高制造業生產、設計、管理的整體水平。輕工業在國內制造業地位中比較突出,所以也就自然成為制造業信息化的主戰場之一。
近幾年來,企業界都在強調“競爭優勢”。制造企業通過采用ERP系統,使市場信息迅速傳達到企業,使企業的采購、設計、生產、銷售部門充分溝通,減少中間環節、縮短生產周期,壓縮庫存,節約成本,并且能把消費者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反饋給設計、計劃、生產、采購部門,使企業很快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這就是信息化所創造的運營和管理優勢。曾經有一個新起步的家電企業,原在行業中不占優勢,后來,采用了一個叫做“用速度沖擊規?!睉鹇?,就是通過采用業務流程優化和信息化手段,使資本運作加速流通,比競爭對手快六倍,在短短的幾年內,使企業沖入行業三甲。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較小的投入也能創造出較高的贏利,客觀上也就降低了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治理方面的投資。由此可見,信息化在幫助企業達到 “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同時,還能直接或間接地為國家實現“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等作用。
國內輕工企業信息化工作的起步和其他行業一樣,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經過20年的發展,大部分企業的信息化工作有了初步基礎,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部分企業配備了專業化的信息技術人才,甚至成立了專門的信息化管理部門,并將此項工作納入企業技術改造和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
多數企業在一些生產及業務管理環節配備了計算機設備,還有部分企業建立了內部網,少數大中型企業借助于專用網絡,將本企業的內部網與社會網互聯;
大部分企業在技術和業務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實現了信息化應用,主要是在財務會計和產品設計中應用比較普遍;
多數大中型企業在核心業務部門應用計算機系統管理業務,部分企業開始總體規劃企業信息化方案,有些已經實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但是,從輕工業信息化的整體開展情況看,還普遍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1. 輕工企業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導,各個企業根據自己的理解或其他企業的簡單經驗開展信息化工作,使企業信息化工作的實施成本增高,實際效果降低。
2. 大部分企業缺乏復合型人才,部分企業對信息化工作缺少正確認識,將企業信息化與生產、技術創新和構建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脫節。
3. 輕工企業信息化發展極不平衡,一方面表現在地區發展方面,沿海發達地區和內地不發達地區無論是對信息化工作的認識,還是企業對此項工作的投入及應用程度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表現在各個細分行業的發展方面,少數先進企業從信息化的基礎建設,到整體應用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但大部分企業還停留在單元應用階段。
4. 很多企業不重視信息化的長遠和總體發展規劃,個別企業資金缺口比較嚴重。
以上問題有些屬于老問題,至今還沒能很好的解決,有些屬于新問題,嚴重地制約著企業信息化目標的實現。這里有兩個突出的瓶頸:
第一,企業全員信息化素質問題。目前很多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得到了領導的重視,投入很大,但企業的信息化效果并不明顯,主要是因為員工整體的信息化素質還不夠,限制了信息化應用水平的發揮。何謂員工信息化素質?實質就是復合型人才,他不僅是IT技術人員,企業的生產、銷售、管理人員等也要對信息技術有相當的了解,一大批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形成企業全員整體信息化素質。全員信息化素質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信息化實施過程中通過對全員的持續培訓來不斷提升,據美國企業信息化應用案例統計,80%以上的企業員工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培訓,只有隨著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的強大作用才能真正地、持續地發揮出來。
第二,對企業信息化的認識問題。企業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同的企業有著各自不同的業務特點和突出問題,企業信息化就是要針對這些具體問題,采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加以解決。象海爾、斯達那樣的大企業,攤子大、分布廣、渠道多、流程復雜,適合上全系列信息化系統,而對于大多數的中小型輕工企業而言,不宜完全套用。
企業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同的行業或企業,僅從理論上認識到信息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明確把握利用信息技術能給企業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對于輕工企業,沒有必要靠一股浪潮都盲目地實施ERP,而是要看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構架搭建以后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效益。認識上去了,企業信息化的資金缺口也將直接或間接地得到緩解。
輕工業信息化的近期工作思路
如前所述,輕工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特別是近兩年來,又有大量的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輕工企業在信息化實施中形成典型案例并取得了實際效果。在2004年里,我們分別在北京市和沿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召開了全國輕工企業信息化發展會議。與會企業所表現出的熱情,充分體現了對信息技術需求的迫切愿望。為此,推動輕工業信息化工作的重點,將由表層逐步引向深入,圍繞著推動輕工傳統產業升級做文章,主要工作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 輕工各行業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目前我國輕工業分為44個行業,因此要根據不同行業企業的經營與業務流程特點,逐步完善行業信息化標準建設。這個標準不是技術標準,而是務實的信息化目標。它將從領導、決策、戰略、應用、效益、人力資源、信息安全等多個方面,引導行業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2. 輕工各行業信息化樣板工程建設。在輕工所屬的44個行業中培育和推選一批信息化樣板工程,為其爭取政策與經費支持。協助企業制定信息化戰略、保障機制、流程再造、項目管理、員工培訓等。今年預計挑選4~5個行業做試點,培養出有行業推廣意義的信息化典型。
3. 開展信息化應用交流和先進單位表彰活動,繼續擴大以點帶面的宣傳力度,通過交流,使信息化工作在輕工行業中加速普及和深入。
4. 完善輕工企業信息化協作網建設,進一步推動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
5. 繼續進行全國輕工企業信息化普查工作,在完善第一手材料基礎上,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6. 開展信息化培訓工程,協助企業提升全員信息化素質。
信息化建設要以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為動力,以信息技術應用為先導 對于輕工企業而言,信息化將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強調管理的信息化,還要包括那些促進產品設計、開發、制造以及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相結合的一切信息技術應用。 在這里要重點推廣管控一體化、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計劃(CAPP)、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以及CAD/CAPP/CAM/CAE一體化技術等。 輕工企業的數量約占全國企業總量的1/4,像這樣龐大的工業基礎,在國家信息化建設中自然處于舉足輕重的位置。它不僅關系到輕工業自身的發展,而且還關系到我國下一步的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在這里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一個是要迅速實現結構的升級,同時要迅速完成結構的調整。升級是指產業結構要比較快地向一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行業拓展。調整則側重于推動服務型產業的發展。這些都需要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來完成。
上一篇:暫無信息!
下一篇:暫無信息!
下一篇:暫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