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時間:2005/5/14
21世紀初,我們邁進了WTO,以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分子全面登上世界經濟舞臺。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國企業正努力拼殺。中國企業將走向何方?中國企業在入世新形勢下的發展出路在哪?近日,企業管理戰略研究專家劉冀生教授(●)接受了《中國市場經濟報》記者何建紅、鄭輝(△)的專訪?!?
△:中國已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經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你認為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格局是什么?
●:21世紀初的以后十年內,將是我國企業兼并、收購、重組、發展的高潮時期。這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入世的影響。入世前,我國企業就像圈在羊圈里的羊群,大都處于封閉自守狀態;入世后,羊群放逐森林之中,漫無邊際,游游蕩蕩,這樣瘦弱者就很有可能被森林中的狼或老虎(外資企業)吃掉。要想免遭不幸,只有那些身強體壯的羊生存的機會才大,當然,羊最終應該變成狼,這里面也有可能有些羊本身就很強大,一進入森林不久就變成了適應生存環境的狼或老虎,而還有相當一部分羊可能會跟狼或老虎結婚,生出中外合資企業。再者,大多數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后,其收購及兼并方式會從以下幾方面展開:(1)從合資合作轉向兼并收購;(2)收購對象由一般企業轉向盈利性企業;(3)由分散型兼并收購轉向集中型兼并收購;(4)從資金輸出變成品牌輸出;(5)大多數跨國公司都要求控股而不是參股。所以,中國企業要想立足于國際市場,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戰勝強大的對手。
二、我國相當多的企業中,企業的核心能力并未形成。什么叫企業的核心能力?它是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當中所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和其它資源相結合的經營體系。企業核心能力由全體員工知識技能水平、企業技術體系、企業管理體系、企業文化四個部分組成。我國員工知識水平偏低,企業技術體系不完整,許多企業管理仍停留在經驗管理階段,尤其是企業文化尚處于口頭表面及蒙昧時期。我們無論走到哪家企業,都會看到醒目的企業標語"團結進取,開拓創新"。但究竟什么是創新?怎樣開拓企業的文化?知之者很少,運用者更微乎其微。我們的企業文化只是掛在墻上、寫在紙上,并未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也沒有真正起到推動企業發展的作用。所以,我們的企業只有聯合起來,優劣互補方能略勝一籌。俗語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聯合后的企業其核心能力才有可能完整,才有極強的競爭力?!?
三、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十五"計劃以來,我國經濟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但中國的500強跟世界的500強相比差距還甚遠,以下數據可說明這點。中國500強的總資產、總銷售收入,總資產利潤、人均利潤、人均收入僅相當于世界500強的0.88%、1.74%、24.62%、12.31%、9.5%,而企業的數量之多卻令人咋舌。如我國煤炭行業擁有企業5萬多家,輪胎行業300多家,建筑行業1萬多家,汽車裝備行業100多家等等。所有這些足以證明我國單個企業的力量是非常弱的,只有走聯合之路才能強盛壯大。一些企業已通過聯合重組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像石油企業目前已由原來的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勝利油田等重組成石油集團、石化集團兩大集團,目前兩大集團的利潤已突破600億,占全國工業總利潤的1/3。這樣成功的例子還很多,比如我國的卷煙廠,每個省區都有1-2家,這種生產布局是很不合理的,只有通過兼并收購方能增強實力。實踐證明:企業通過行業結構調整去跟強大的外資企業抗衡,顯然力量大多了。
△:我國今后一個長時期內,仍然是國有、民營、股份制各種經濟體制并存,入世后,各種所有制的界線會進一步打破,企業應注意哪些外部因素?
●:根據市場預測:21世紀初是我國民營經濟大發展時期,這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國有經濟的戰略性布局調整。這種調整就是讓非國有經濟進入到國有經濟的競爭性行業中去,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競爭性領域中常常表現出競爭機制不靈活、市場反應遲鈍、管理決策缺乏明智判斷等等,非國有經濟在這些方面有自已的優勢,可以大顯身手,它不但可解決勞動者就業問題,而且還會給國家財政增加稅收。
二、中央政策的大變化。國家積極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并、控股、參股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結構調整,對于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以及租賃、承包國有虧損企業者,還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在投資上,把競爭領域里的項目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打破壟斷,凡是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也允許民營經濟進入;在資本市場,允許民營企業上市融資甚至可以在海外市場融資,并將盡快開放二級市場,對高科技民營企業上市降低資本金標準。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曾指出:21世紀,民營經濟將成為中國推進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動力。
三、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巨大貢獻。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截止2000年年底,我國非國有經濟所占比重已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70%。這種貢獻是在下列的產業結構下取得的:在第一產業中民營經濟僅占有1.32%;在第二產業中民營經濟卻占到了47.8%;而在第三產業中民營經濟已高達50.84%。我國經濟實行的是階梯型發展戰略:先開放沿海,后開放中西部,最后開放西部。這種戰略模式使得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經濟不平衡。為改變這種局面,國家制定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這給中國的民營企業帶來了機遇,尤其是為東部的民營企業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市場機會。開發西部也是東部發展的需要,實施西部大開發,也是為了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西部擁有東部所不曾擁有的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而東部擁有資金、人才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如果以市場公平交易為主,就能夠解決許多計劃經濟下不能解決的問題。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20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強調的基本方針,你認為目前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要重點抓好哪些方面的問題?
●:21世紀初是我國高新技術大發展時期,我國科技企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主體跟近、重點突破。高新技術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抓好知識的管理。這主要原因有下列幾方面:(1)全球信息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2)知識產業、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發展的需要;(3)企業動態競爭、企業人才頻繁流動的需要;(4)建立企業戰略聯盟的需要。"知識經濟"已經進入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時期,"知識就是力量"、"科技興國"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把勞動者所學知識轉化作社會生產力的動力。
這里我要解釋一下知識管理的概念。所謂知識管理就是把知識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通過對知識資源的獲取、共享、利用、創新過程來進行組織計劃、控制和領導企業。而且,知識資源與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是一體的,是增強企業核心力量的重要內容。知識管理有兩種模式:編碼化模式和人才化模式。人才化模式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知識結構。我國傳統企業中的人才知識結構比較單一,思維方式也過于古板,這不適合我國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需要?,F代企業需要的都是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人才不僅要懂得與企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能掌握實際操作企業的管理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家既要學習科學、學習技術、學習國家的有關宏觀經濟政策,還要學習管理。高新技術企業資本分三大類:人才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人才資本就是指人才;結構資本是員工奉獻給企業的資本;而客戶資本就是企業的供應商、企業的顧客。入世后,我國企業在資本的運作模式上會產生激烈的競爭,尤其是人才資本的競爭。企業的盛衰,人才是關鍵,有了人才,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墒强鐕C頭公司早就盯上了中國企業的高級管理人才,他們想方設法以重金聘用,采用各種經濟手段掠奪我國的人才。中國人才市場中人才資本的價值已越來越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F在企業知識的資本重要性遠遠超過資本本身的重要性,而企業基金資本的增值也越來越依賴于知識資本。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這三大資本都沒有管理好,這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風險投資一直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熱門話題。目前,我國的風險投資比例大致是:IT54%;生物醫藥21%;新材料及環保11%;其他14%。IT的比例說明現代信息技術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鑒于我國風險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配套條件不完善,因而政府的推動非常重要??偟目磥?,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無論從技術水平、產業規模,還是從競爭力來看都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加速高科技產業化進程,要有好的思路,在體制和機制上要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大力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國家將在宏觀戰略、政策環境和投融資機制上采取相應措施和扶植政策。
△:作為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第一、第二產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第三產業雖然也有很大的發展,但這中間的發展空間似乎更大,特別是加入WTO后,對服務業帶來什么新影響?
●:21世紀初的各種資源優勢,將帶來我國服務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要明確什么叫服務?這沒有什么統一的定義,但服務一般都具有一種無形的性質,是一項或一系列的活動。服務一般發生在顧客跟服務員或者供方的物質資源相互的接觸之中;服務就是為了解決顧客難題;服務的生產過程跟消費過程是結合在一起的。
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服務業一直是國有壟斷型的、包括我國的飯店、賓館、郵電、通訊以及與人們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等。在那種服務方式下,客戶只被看作是成交的對方,客戶的服務也只是作為合同底下的一種責任,因此,服務態度差、生產效率低,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那時人們只能沉默寡言地被動接受自己這種所謂"服務",卻不知道自己去提出有關"服務"的條款,更無暇顧及"服務"的結果了。改革開放之后,在計劃經濟(賣方市場)向市場經濟(買方市場)的轉變過程中,我們民營經濟參與的服務業像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了,這給國民經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我們的第三產業在豐富的營養中向著小康文明騰飛!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加入WTO對我國第三產業最大的挑戰就是服務要好,無論從觀念還是服務態度,我們的服務業都要有一次本質性的變化與飛躍。時代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現代企業已把客戶看作是企業的資源,把關于客戶的信息看作是企業無形的資產。
21世紀,電腦已普及在辦公設備甚至家庭之中,這種現代的信息技術把我們與顧客之間的距離大大拉近了。許多時候,我們可以分享與顧客彼此的信息,進行更為廣泛的交流;我們還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接供其具有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甚至我們還可以把客戶請來參與到我們的產品設計與包裝中來,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第三產業所面臨的挑戰。知識的爆炸,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需要企業提供一種快捷、方便的服務。當客戶問你的企業是干什么的時候,你不能籠統地說我的企業是造紙的,或者說我的企業是煉鋼的;你應該說你是這種產品的供應商和服務商。在這里,"服務"一詞的含義已經變得更加廣泛和深刻?!?應當說我們能否看到企業發展戰略的新方向,是決定著21世紀初我國企業接受挑戰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企業應牢牢抓住4件最寶貴的東西:知識、速度、信用、企業家精神。我國的企業家要有遠見卓識,要有發展戰略的眼光,要有膽略。加入世貿為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遇,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我們就能夠擁有美好的明天?! ?BR>
△:中國已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經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你認為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格局是什么?
●:21世紀初的以后十年內,將是我國企業兼并、收購、重組、發展的高潮時期。這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入世的影響。入世前,我國企業就像圈在羊圈里的羊群,大都處于封閉自守狀態;入世后,羊群放逐森林之中,漫無邊際,游游蕩蕩,這樣瘦弱者就很有可能被森林中的狼或老虎(外資企業)吃掉。要想免遭不幸,只有那些身強體壯的羊生存的機會才大,當然,羊最終應該變成狼,這里面也有可能有些羊本身就很強大,一進入森林不久就變成了適應生存環境的狼或老虎,而還有相當一部分羊可能會跟狼或老虎結婚,生出中外合資企業。再者,大多數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后,其收購及兼并方式會從以下幾方面展開:(1)從合資合作轉向兼并收購;(2)收購對象由一般企業轉向盈利性企業;(3)由分散型兼并收購轉向集中型兼并收購;(4)從資金輸出變成品牌輸出;(5)大多數跨國公司都要求控股而不是參股。所以,中國企業要想立足于國際市場,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戰勝強大的對手。
二、我國相當多的企業中,企業的核心能力并未形成。什么叫企業的核心能力?它是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當中所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和其它資源相結合的經營體系。企業核心能力由全體員工知識技能水平、企業技術體系、企業管理體系、企業文化四個部分組成。我國員工知識水平偏低,企業技術體系不完整,許多企業管理仍停留在經驗管理階段,尤其是企業文化尚處于口頭表面及蒙昧時期。我們無論走到哪家企業,都會看到醒目的企業標語"團結進取,開拓創新"。但究竟什么是創新?怎樣開拓企業的文化?知之者很少,運用者更微乎其微。我們的企業文化只是掛在墻上、寫在紙上,并未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也沒有真正起到推動企業發展的作用。所以,我們的企業只有聯合起來,優劣互補方能略勝一籌。俗語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聯合后的企業其核心能力才有可能完整,才有極強的競爭力?!?
三、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十五"計劃以來,我國經濟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但中國的500強跟世界的500強相比差距還甚遠,以下數據可說明這點。中國500強的總資產、總銷售收入,總資產利潤、人均利潤、人均收入僅相當于世界500強的0.88%、1.74%、24.62%、12.31%、9.5%,而企業的數量之多卻令人咋舌。如我國煤炭行業擁有企業5萬多家,輪胎行業300多家,建筑行業1萬多家,汽車裝備行業100多家等等。所有這些足以證明我國單個企業的力量是非常弱的,只有走聯合之路才能強盛壯大。一些企業已通過聯合重組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像石油企業目前已由原來的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勝利油田等重組成石油集團、石化集團兩大集團,目前兩大集團的利潤已突破600億,占全國工業總利潤的1/3。這樣成功的例子還很多,比如我國的卷煙廠,每個省區都有1-2家,這種生產布局是很不合理的,只有通過兼并收購方能增強實力。實踐證明:企業通過行業結構調整去跟強大的外資企業抗衡,顯然力量大多了。
△:我國今后一個長時期內,仍然是國有、民營、股份制各種經濟體制并存,入世后,各種所有制的界線會進一步打破,企業應注意哪些外部因素?
●:根據市場預測:21世紀初是我國民營經濟大發展時期,這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國有經濟的戰略性布局調整。這種調整就是讓非國有經濟進入到國有經濟的競爭性行業中去,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競爭性領域中常常表現出競爭機制不靈活、市場反應遲鈍、管理決策缺乏明智判斷等等,非國有經濟在這些方面有自已的優勢,可以大顯身手,它不但可解決勞動者就業問題,而且還會給國家財政增加稅收。
二、中央政策的大變化。國家積極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并、控股、參股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結構調整,對于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以及租賃、承包國有虧損企業者,還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在投資上,把競爭領域里的項目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打破壟斷,凡是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也允許民營經濟進入;在資本市場,允許民營企業上市融資甚至可以在海外市場融資,并將盡快開放二級市場,對高科技民營企業上市降低資本金標準。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曾指出:21世紀,民營經濟將成為中國推進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動力。
三、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巨大貢獻。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截止2000年年底,我國非國有經濟所占比重已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70%。這種貢獻是在下列的產業結構下取得的:在第一產業中民營經濟僅占有1.32%;在第二產業中民營經濟卻占到了47.8%;而在第三產業中民營經濟已高達50.84%。我國經濟實行的是階梯型發展戰略:先開放沿海,后開放中西部,最后開放西部。這種戰略模式使得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經濟不平衡。為改變這種局面,國家制定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這給中國的民營企業帶來了機遇,尤其是為東部的民營企業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市場機會。開發西部也是東部發展的需要,實施西部大開發,也是為了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西部擁有東部所不曾擁有的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而東部擁有資金、人才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如果以市場公平交易為主,就能夠解決許多計劃經濟下不能解決的問題。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20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強調的基本方針,你認為目前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要重點抓好哪些方面的問題?
●:21世紀初是我國高新技術大發展時期,我國科技企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主體跟近、重點突破。高新技術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抓好知識的管理。這主要原因有下列幾方面:(1)全球信息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2)知識產業、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發展的需要;(3)企業動態競爭、企業人才頻繁流動的需要;(4)建立企業戰略聯盟的需要。"知識經濟"已經進入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時期,"知識就是力量"、"科技興國"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把勞動者所學知識轉化作社會生產力的動力。
這里我要解釋一下知識管理的概念。所謂知識管理就是把知識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通過對知識資源的獲取、共享、利用、創新過程來進行組織計劃、控制和領導企業。而且,知識資源與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是一體的,是增強企業核心力量的重要內容。知識管理有兩種模式:編碼化模式和人才化模式。人才化模式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知識結構。我國傳統企業中的人才知識結構比較單一,思維方式也過于古板,這不適合我國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需要?,F代企業需要的都是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人才不僅要懂得與企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能掌握實際操作企業的管理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家既要學習科學、學習技術、學習國家的有關宏觀經濟政策,還要學習管理。高新技術企業資本分三大類:人才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人才資本就是指人才;結構資本是員工奉獻給企業的資本;而客戶資本就是企業的供應商、企業的顧客。入世后,我國企業在資本的運作模式上會產生激烈的競爭,尤其是人才資本的競爭。企業的盛衰,人才是關鍵,有了人才,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墒强鐕C頭公司早就盯上了中國企業的高級管理人才,他們想方設法以重金聘用,采用各種經濟手段掠奪我國的人才。中國人才市場中人才資本的價值已越來越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F在企業知識的資本重要性遠遠超過資本本身的重要性,而企業基金資本的增值也越來越依賴于知識資本。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這三大資本都沒有管理好,這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風險投資一直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熱門話題。目前,我國的風險投資比例大致是:IT54%;生物醫藥21%;新材料及環保11%;其他14%。IT的比例說明現代信息技術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鑒于我國風險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配套條件不完善,因而政府的推動非常重要??偟目磥?,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無論從技術水平、產業規模,還是從競爭力來看都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加速高科技產業化進程,要有好的思路,在體制和機制上要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大力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國家將在宏觀戰略、政策環境和投融資機制上采取相應措施和扶植政策。
△:作為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第一、第二產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第三產業雖然也有很大的發展,但這中間的發展空間似乎更大,特別是加入WTO后,對服務業帶來什么新影響?
●:21世紀初的各種資源優勢,將帶來我國服務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要明確什么叫服務?這沒有什么統一的定義,但服務一般都具有一種無形的性質,是一項或一系列的活動。服務一般發生在顧客跟服務員或者供方的物質資源相互的接觸之中;服務就是為了解決顧客難題;服務的生產過程跟消費過程是結合在一起的。
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服務業一直是國有壟斷型的、包括我國的飯店、賓館、郵電、通訊以及與人們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等。在那種服務方式下,客戶只被看作是成交的對方,客戶的服務也只是作為合同底下的一種責任,因此,服務態度差、生產效率低,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那時人們只能沉默寡言地被動接受自己這種所謂"服務",卻不知道自己去提出有關"服務"的條款,更無暇顧及"服務"的結果了。改革開放之后,在計劃經濟(賣方市場)向市場經濟(買方市場)的轉變過程中,我們民營經濟參與的服務業像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了,這給國民經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我們的第三產業在豐富的營養中向著小康文明騰飛!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加入WTO對我國第三產業最大的挑戰就是服務要好,無論從觀念還是服務態度,我們的服務業都要有一次本質性的變化與飛躍。時代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現代企業已把客戶看作是企業的資源,把關于客戶的信息看作是企業無形的資產。
21世紀,電腦已普及在辦公設備甚至家庭之中,這種現代的信息技術把我們與顧客之間的距離大大拉近了。許多時候,我們可以分享與顧客彼此的信息,進行更為廣泛的交流;我們還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接供其具有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甚至我們還可以把客戶請來參與到我們的產品設計與包裝中來,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第三產業所面臨的挑戰。知識的爆炸,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需要企業提供一種快捷、方便的服務。當客戶問你的企業是干什么的時候,你不能籠統地說我的企業是造紙的,或者說我的企業是煉鋼的;你應該說你是這種產品的供應商和服務商。在這里,"服務"一詞的含義已經變得更加廣泛和深刻?!?應當說我們能否看到企業發展戰略的新方向,是決定著21世紀初我國企業接受挑戰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企業應牢牢抓住4件最寶貴的東西:知識、速度、信用、企業家精神。我國的企業家要有遠見卓識,要有發展戰略的眼光,要有膽略。加入世貿為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遇,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我們就能夠擁有美好的明天?! ?BR>
上一篇:暫無信息!
下一篇:暫無信息!
下一篇:暫無信息!